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数据驱动发展新方式,推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政府和数字孪生城市,以“数字南京”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蝶变”,努力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名城,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56%以上,积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把南京建成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地、数字经济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城市数字化治理创新示范高地、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打造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5G、基础软件、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卫星应用、量子信息等产业,把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产业打造为全国前列、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加快打造平台经济、产业互联网、价值互联网、开源社区等生态体系,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达到2750亿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打造4个千亿级特色数字产业集聚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国内前列,前瞻性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网络、量子信息、6G等前沿技术,建设15个以上重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培育数字产业领军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
——加快三次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重点发展数字文创、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新业态,信息消费能级进一步提升,深度渗透到各类生活领域,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5600亿元。建成“5G+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灾备中心、长江生态眼、扬子江数字金融平台等重点项目,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90%以上,数字经济相关瞪羚企业数达到160家,打造7个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示范企业200家以上。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创建新型数字政府。建设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国内一流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培育“数字土壤”,提升区域性新经济优势。建设数据共享、高度协同、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高效数字政府,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以数据资源开放释放“数字红利”,实现民生服务智慧化普惠化。
表1 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做强优势数字产业
1.巩固夯实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巩固电子信息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优势,实施《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未来信息通信、卫星应用等新兴产业,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达到2300亿元,到2022年超过2750亿元。
——集成电路。重点攻关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功率半导体以及国产EDA工具,高水平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面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高端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专用前沿材料及设备。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亿元,到2022年超过350亿元。
——新型显示。积极布局OLED、Micro LED、激光显示等下一代显示技术,抓住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人工智能等新兴市场机遇,加快发展4K、8K等超高清视频产业,构建以面板和模组制造为基础、行业应用为牵引、网络通信和软件信息为支撑的发展体系。到2020年,全市新型显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50亿元,到2022年超过1400亿元。
——未来信息通信。重点围绕中兴通讯南京滨江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发挥行业龙头效应,吸引配套产业集聚,加快构建涵盖芯片、模组、终端、行业应用与公共平台为支撑的5G产业体系,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通信产业集群。依托紫金山实验室,积极开展6G技术预研,探索和布局6G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规范制订,打造下一代通信技术策源地和综合应用示范先导区。到2020年,全市信息通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00亿元,到2022年超过1800亿元。
——卫星应用。推进卫星导航与定位、传感器、无线传输、数据挖掘和整合等关键技术在行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打造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支持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实现卫星导航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催生北斗大数据创新应用。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
2.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施《南京市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行动计划》,聚焦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APP、信息安全等关键软件和短板,培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新动能。到2020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5800亿元;到2022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规模突破7000亿元。
——云计算和大数据。加快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的边缘计算、虚拟化、云存储、云管理、云安全、云中间件、数据存储和处理、数据中台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建设“数据市场”。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软件开发云生态交易平台和IT人才外包服务平台,鼓励中小软件企业上云,赋能、赋智中小软件企业,打造“云上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边缘计算,重点推动边缘计算关键技术和产业标准化进程,有效赋能5G与内容分发网络,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场景率先实现规模应用。结合5G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建设智能边缘云,实现云网边协同、CDN全覆盖,云能力按需下沉到边缘。到2020年,全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900亿元,到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建设2—3个集聚效应明显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年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10家以上,推动100家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向云服务企业转型。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出台全市工作推进方案,重点支持统一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工业、金融等协同攻关基地,以及适配、检测和运维平台,加快自主整机品牌及系统集成企业培育,推动本地骨干企业转型发展,打造华为江苏鲲鹏生态基地,培育全球第二大计算平台体系,推出系列南京本土计算品牌,优先在党政办公、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到2022年,培育和引进重点龙头企业5家,集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和运维保障企业150家,全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总规模超过100亿元,依托江北新区、中国(南京)软件谷等打造国家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区。
——高端工业软件。重点支持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软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加强网络互联环境下的制造执行、仓储管理等系统研发。支持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开发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信息安全。开创国际领先的网络通信内生安全理论体系,突破内置安全能力的信息产品架构技术。支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集成、安全加固、安全审计、监测预警与灾难恢复等信息安全服务发展。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工控安全等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开源社区。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围绕高端工业软件、关键基础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方向参与或主导国际开源项目,打造南京特色的自主开源社区或开源基金会。适时出台开源支持政策,定期组织开源社区技术活动,引导企业、开发者遵循开源模式和基本规则,培养开源人才。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委机要保密局,江北新区管委会、雨花台区政府、江宁开发区管委会)
3.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数字产业。促进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区块链等一批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深化研发应用,探索建设“算法市场”。
——人工智能。实施《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围绕算法、软件、传感器及芯片等领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攻关,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金融商贸、交通运输、教育旅游、智慧城市等场景的融合应用。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算法中心、视觉算法平台、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推进南京新型城域网在重点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市人工智能算力一体化和资源池化。加快栖霞中国(南京)智谷建设,在江心洲打造全国首家人工智能图审中心,将我市打造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到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到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力争突破200亿元。
——未来网络。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CENI)基础网络的主体建设,积极拓展未来网络区域网建设,逐步实现CENI网络在国内重点区域的延展,建成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低时延、可定制的新型基础网络设施。突破自主网络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面向全球开放的支撑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未来网络+”公共试验平台。面向全市开放科研试验网的基础设施资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提供专网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工业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
——区块链。积极突破分布式存储、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跨链技术、代码审计、隐私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区块链在数字金融、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司法存证、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到2022年,全市区块链核心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亿元。
——5G应用。加快5G产业发展,推动滨江5G产业集聚区等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建设。加快5G应用示范,促进5G在制造、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智慧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5G应用软件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虚拟现实。重点发展操作系统、数字视觉、数字图像、数字可视化、全息影像等技术、产品及服务。以虚拟现实、三维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合文化、娱乐、游戏等领域,推动沉浸式产业发展。
——量子信息。鼓励支持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创新突破。积极争取中科院等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支持量子信息企业在政务、金融、电力、医疗及铁路等领域开展应用创新。把我市打造为国内重点量子信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向量子信息科学中心迈进。
——智能机器人。加强智能移动机器人、与人共融机器人、多线激光雷达、足式机器人、无刷力矩电机、智能立体库、智能四向车、无人AGV等智能机器人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未来数字工厂环境下的智能机器人本体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将秦淮等区打造成省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先导区;在江心洲生态科技岛试运营无人巡逻车、无人驾驶公交、无人驾驶观光车;在全市建设总长度超过200公里的5G—V2X车路协同示范应用区,涵盖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巷道等多种道路类型,示范应用包括运行安全、5G—V2X、行业应用、特殊交通等多个场景,把南京打造为全国领跑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区。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
(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1.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大企业内网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标杆工厂等支持力度,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
——实施企业内网升级工程。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专项工程,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示范推广基于未来网络技术的新型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重点打造30个“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一批典型工业应用场景。
——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打造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围绕新型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3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和支持制造企业建设面广量大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上云用平台。持续实施企业上云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云计算在工业企业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应用。推动大中型企业将信息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向云上迁移,实现业务系统和工业生产设备上平台。推动广大小微企业使用成熟的云存储、云桌面、云设计、云管理、云系统等应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成本。
——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向产业高端化迈进,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30个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江宁、溧水、浦口、六合、高淳区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
2.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金融、数字文创、数字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文创。以文化科技融合为主线,找准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传统产业新模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拓展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新阵地。依托我市重点文化企业开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应用,面向海内外市场打造“全天候、无时差”的文化输出载体平台。加快文化精品内容生产创作。发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及“文学之都”优势,充分利用文博、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优秀城市IP集群,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内容创作。做大做强数字动漫游戏产业。举办动漫创投大会等活动,推动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生产原创精品,“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向纵深发展,鼓励支持出版单位运用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出版等新兴出版服务模式。支持网络影视产业发展。支持优秀健康原创影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等在宁制作发行。到2022年,力争初步建成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实现“文化+科技+产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数字金融。打造“扬子江数字金融平台”,制定统一的数字身份、数字资产、交易规则、节点通讯等标准,构建立足南京、面向全国的新型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数字经济的综合产融服务平台,建设以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区块链技术、电子合同、智能合约等为基础的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场外资产交易规范、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相关技术标准制订。探索建设南京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支持数字资产确权、价值评估、上链与交易,可优先开展知识产权和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数字资产交易。建设新型智慧银行网点,推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智慧云服务平台、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及其它智能终端的应用。建设推广保险服务互联网平台,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全流程保险线上化服务。
——数字贸易。引导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B2B、B2C、O2O等应用水平和能力,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创新产品供给和客服交互模式。加快建设中国(南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借力互联网开拓新商机,建设面向全球产业链协作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我市跨境电商企业设立海外机构,拓展海外市场。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联合国贸发会的BODR(基于区块链的全球电商在线争议解决)平台项目。支持电商服务机构为广大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人才培训、网络营销策划推广、网络营销实战辅导等支撑服务。
——数字医疗。建设“互联网医院”,优化医院诊疗模式,开展在线视频问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提供药品配送、“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网上预约、在线支付、实时提醒、智能分诊、在线评价等服务模式。提升远程医学会诊、临检、影像、心电等中心的业务协同能力。开展慢性病在线管理,促进慢性病在线健康管理与服务规范化。有效整合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资源,推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在各相关领域的服务与再利用。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构建相关领域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知识库模型,开展医疗机器人、智能阅片、3D打印、中医智能辨识等新技术的研发,开展医学、药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专项研究。
——数字旅游。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重点建设南京市智慧文旅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深度挖掘海量旅游数据,提供游客个性化智能服务,通过定期发布行业报告等方式,打造行业发展风向标。支持重点新景区智慧化建设,推动云上游览、移动支付、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智慧停车、门票预约等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服务,提供智能化出行信息服务。到2022年,实现市级文博场馆和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的网络支付、数字化服务全覆盖。
——数字教育。优化南京市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南京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学与教。支持云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等产品的研发应用,形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互补。到2022年,我市数字教育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数字体育。实施“互联网+体育”工程,优化“宁体汇”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优化在线健身场馆预订、身边健身设施查询、科学健身指导等网上服务,年惠及市民100万人次以上。支持高质量原创电竞游戏产品研发,大力引进高水平、国际性电竞大赛,积极开发我市自主IP赛事,支持顶级电竞场馆建设,发展直播等泛电竞衍生产业。
——数字直播。发展电商直播、泛娱乐直播等直播经济,推动5G、虚拟现实等技术助力数字直播的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直播平台,挖掘一批带货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主播人才,加强播出内容审核和诚信评价,推动直播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云上创新周、云上软博会等新形势下“展会+直播”模式的发展。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金融监管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
3.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互联网和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农业。
——发展农业物联网。完善市智慧农业中心功能,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数字资源协同管理。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农业产业信息GIS系统、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等系统功能,提升管理高效化水平。加强全国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项目运行维护、示范引领。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力争到2022年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2%。
——发展为农信息服务。积极推广“农技耘”应用,鼓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加强线上技术指导服务。发挥网站和新媒体作用,发布政策信息、实用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等信息,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依托重点企业建设农村电商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有关区政府)
(三)提升数字治理现代化水平
1.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品牌。加快一体化政务平台建设,推动政务服务资源有效汇聚、充分共享,促进政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升级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各区、各部门的政务服务门户、移动应用,加快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与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的对接,建成覆盖全市各部门、区(园区)、街道、社区(村)的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打造24小时无休政务。
——做强“不见面审批”服务品牌。持续深化“3550”改革,聚焦企业设立、不动产交易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等重点领域,不断拓展关联事项,优化办理流程。
——实施政务服务“宁满意”工程。建设政务服务事项一张网,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围绕企业和个人两个生命周期,打造更多“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实现监管数据汇聚和数据共享,推进联合监管、信用监管、投诉举报、风险预警及监管方式创新。
——深化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推进全程电子化交易,优化不见面开标系统,扩大不见面开标覆盖面,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系统。
——做优“我的南京”APP。基于全市可信身份认证、用户超级账户和公共支付平台,进一步拓展“我的南京”平台服务应用功能,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发具备移动协同办公、管理调度等功能的“我的南京”公务员频道和网格数据推送、信息采集回传等功能的“我的南京”社区网格治理频道等。
(责任单位:市政务办、市大数据局)
2.加快城市治理智慧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广泛深度融合,“点、线、面”三位一体:“点”推动居民网络身份认证;“线”打造若干城市治理重点领域智慧工程;“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
——推动居民网络身份认证。丰富“金陵网证”应用场景,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互联网+身份认证”推广应用,为更多的公共服务、民生领域提供统一、权威的可信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实现办事对象身份“一次认证、多次复用、全网通办”,推动“放管服”改革提档升级。
——打造若干智慧城市治理工程。努力实现“一网整合数据、一屏可观全局、一体应急联动”。智慧社区。实施“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提升既有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打造智慧物业生态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协同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便捷化。智慧警务。密织“雪亮工程”监控,推进智慧社区、技防智能化建设,推进政法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执法监督、法律服务等全方位联动应用。智慧交通。建设南京市交通运输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及智能交通大数据中心,形成统一规范的省市区三级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汇聚的市级核心枢纽。智慧环保。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眼”建设,打造长江生态保护的“智慧大脑”和南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的展示平台。智慧规划资源管理。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智慧南京时空大数据平台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立规划资源一体化审批服务系统,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智能审查审批等工作中的应用。智慧应急管理。以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统领,加强和完善应急通信网络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急工作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智慧城管。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南京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房产。以智慧房产数据中心为基础,着重打造市场监测、“租赁监管”“智慧物业”“智慧房安”“人才安居”“智慧房产”等重点示范子项目应用,协同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智慧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建设工程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建设工程全流程、全区域、全要素监管。智慧电力。实现从电厂到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经济性。智慧水务。完成水务基础资源规划整合,建设水务信息服务平台和水资源管理系统,提升水务泛在感知能力。
——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持续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稳定的“盲点”和“死角”,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服务。推进“网格+”数据整合与融合应用,促使力量下沉、责任明确、运转高效,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居民诉求全响应、社会治理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市发改委、市应急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建委、市房产局、市水务局、市供电公司)
(四)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住宅区、商务办公楼、交通枢纽、通信杆线、市政路灯杆、公安监控杆、城管监控杆等社会公共资源向5G网络设施开放,实现城区室外全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加快推进智慧灯杆建设及在无人驾驶和智慧市政等领域的应用。2020年,新建5G基站7000个,到2022年,实现5G与各类垂直行业的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外网,依托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紫金山实验室国家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专项,加快工业互联网核心和汇聚节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级的标杆外网新型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应用标识解析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灾备中心、软件定义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江宁开发区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到2020年,建设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二级节点。推进IPv6等加快部署,依托国家下一代互联网(IPv6)工程技术中心,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试点示范,加强窄带物联网(NB—IoT)等一批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将云的计算、存储、网络、AI等服务和能力扩展到边缘层。开展传统网络升级,扩容升级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提高千兆光纤入户比率,提升公共场所和重点区域免费Wi—Fi接入能力。建设“国家(南京)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促进网络资源开放共享,在国内率先示范多云交换、工业互联网交换等新型流量交换模式,进一步降低用云成本,实现“单点就近入网,IT/CT/OT全要素互通”。(责任单位:市通管办、市工信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城管局、市移动、市电信、市联通、市铁塔)
2.打造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国产计算芯片,峰值性能400Flops的超算中心,并将南京算力资源纳入国家超算网格,成为我国重大信息基础设施节点。依托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服务于国家超算网格,实现超算中心间跨地区的高效互联互通,打破“算力孤岛”,实现超算在广域范围的分布式大规模协同,探索推动全国范围超算一张网能力的形成。推进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江北新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腾讯华东云计算基地、苏宁雨花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南京新型城区网在重点平台、重点企业间的互联互通,推动高水平国家级、大区级绿色数据中心布局南京。推动数据资源汇聚利用,依托市大数据公司,推动数据资源与产业转型、政府治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深度融合;建设全市政府数据汇聚平台,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绩效评价制度;构建全域数据采集机制,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主体、交易平台、交易模式等规则制度,形成大数据交易机制和规范程序。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市级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与绩效评价制度。支持骨干大数据企业及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接口资源、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引导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开放数据。(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国资委、市工信局、市供电公司)
(五)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1.培育集聚龙头企业。着力突破平台经济短板,重点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共享经济、5G应用等领域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平台型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生态型开源开放平台,围绕产业价值网络构建生态体系。支持引进平台型企业或其他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总部,按照市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给予支持。鼓励产业资源并购重组,依托政府投资基金支持数字经济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对重大兼并重组采取“一企一策”予以重点政策支持。鼓励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加速龙头企业云化、平台化、服务化转型,支持其面向新兴产业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孵化器,支持本地骨干企业培育自主信息技术产品品牌,带动本地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上市企业,每年遴选一批经营状况好、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重点拟上市企业入库,推动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加大对经认定的数字经济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资金奖励力度。(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投促局、市商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紫金集团)
2.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创新企业孵化,围绕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数字产业领域、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和数字化治理领域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企业,根据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精准施策、分类扶持。对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孵化的数字经济企业,根据孵化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或独角兽企业的数量,给予双创载体一定标准奖励。建立数字经济瞪羚企业培育库,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上市和并购。鼓励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开发微信小程序,利用社交网络用户规模优势加强网络营销与用户导流,提升行业影响力。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和技术沙龙活动,加强各类投资基金对创业项目的支撑,促进科研成果留宁转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紫金集团)
(六)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1.优化空间布局。以江北新区、雨花台区为核心,“双核引领、板块联动”,形成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江北新区围绕“两城一中心”定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数字金融、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卫星应用、区块链等领域,打造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雨花台区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虚拟现实、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我市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建邺区发挥中新合作国际化平台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集聚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数字金融、数字会展、数字文创和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数字经济总部及国际合作先导区。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栖霞区等区重点聚焦物联网、数字文创、数字旅游、新零售、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积极推进城市硅巷建设,打造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示范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南京开发区、江宁开发区、麒麟科创园等板块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汽车、5G、新型显示、高端智能装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未来网络等产业,打造我市特色数字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高新园区管委会)
表2 南京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一览表
2.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围绕集成电路、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等一批省、市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产业交流平台,高标准举办创新周、中国(南京)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展会,支持腾讯、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的生态伙伴大会、开发者大会等活动在我市举办,打造有重大影响的数字经济活动品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抢抓“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探索建立跨地区“数字经济产业飞地”,开展区域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贸促会、市发改委,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创新周组委会)
3.营造市场环境。加强新产品推广和采购支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给予产品采购人一定的风险补贴和保险补贴,对决策者建立数字经济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行政容错免责机制。在政府项目采购招投标中重点支持数字经济重大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首购首用。积极发展数字消费,推广智能电视、智能安防、家庭物联网等数字家庭产品,扩大消费级无人机、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数字产品消费,扩大数字产品市场规模。充分利用“我的南京”和各类新闻媒体等宣传渠道,开辟数字经济专栏专题,宣传成功模式和典型案例,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在中小学开设数字经济相关课程,通过科普、培训等手段持续提升市民数字技能,弥合“数字鸿沟”。(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科协)
4.优化监管机制。建立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加强符合创新规律的地方制度建设,破除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行业壁垒,完善协同监管机制,确保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创新数字经济新业态监管模式,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和快速响应监管反馈机制。对从业者(企业)探索建立非主审要件容缺受理兑现政策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强化互联网监管,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构建网络空间监管快速反应与紧急处理机制,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与社会稳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知识产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江北新区,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网信办,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公安局、政务办、大数据局、统计局、金融监管局,市紫金集团等有关部门、国有企业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办公室副主任单位为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政务办、市大数据局、南京通管办,建立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工作机制。建立数字经济指标统计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制定科学严密、系统完整、符合数字经济形态的指标体系。建立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区、国家级开发区、南京高新区和市直属各单位年度绩效目标考核。联合国内权威智库机构及行业专家、高校学者、企业高管,组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团队,提供智力支撑。
(二)强化政策支持。深入宣传和解读国家、省、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创新名城建设市委一号文、民营经济30条等政策。统筹工业和信息化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对重大项目给予“一事一议”扶持。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以及针对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深化产融合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信贷优惠和多元化资本支持。
(三)培养集聚人才。做好数字经济专项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服务,编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人才地图,在全球范围引进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加强海外柔性引才,鼓励企业在国外建设“人才飞地”。加快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协同创新学院建设,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训,构建产教融合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各类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培养数字思维,提高数字素养。对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给予科技贡献奖补、住房实物供给、子女就学、文体消费优惠、就医绿色通道等政策支持。对行业一线急需人才适当放宽人才认定标准。
(四)强化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加强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建设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形成网络安全态势动态感知、网络安全监测预警、舆情管控引导、应急指挥响应、网络溯源取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管等能力。开展网络攻防演练,支持建设网络攻防实验室,搭建网络安全攻防靶场、模拟仿真环境,开展教学研究以及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攻防竞赛。加强各类数字金融平台的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和安全方案研发,确保交易数据安全、可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